KOL+KOC组合更好卖货?agency如何设计双阶梯内容结构

2025-06-12 10:10 Vincent


红人营销越来越卷,品牌们开始意识到:KOL流量虽大,但KOC说话更真;一个带曝光,一个带转化。

于是,“KOL+KOC组合投放”成为越来越多出海品牌的标配打法。

但真要组合操作,很多人就发现——节奏错位、内容风格不搭、预算分配不合理,甚至导致用户产生“前后不一致”的观感。

KOL拍得太“品牌”,KOC拍得太“业余”,全盘效果打折。

一个真正有执行力的 KOL agency,要做的不是简单把两种人拉进项目,而是要设计一整套“双阶梯内容结构”,让KOL与KOC各司其职、相互引导、共同转化。


KOL与KOC,不是补充关系,而是“分工不同”

KOL:粉丝体量大、视觉审美强、内容专业度高,适合做品牌形象主视觉输出

KOC:互动率高、表达口语化、信任感强,适合做真实生活分享与转化引导

很多品牌投放时忽略了一个核心逻辑:KOL负责“说给大众听”,KOC负责“说给用户听”。

KOL拉人进场,KOC帮你收口。只有理解了这个结构,组合投放才有意义。

20250308

双阶梯结构的关键,是“节奏协同”

最常见的问题是:KOL和KOC同步上线,结果KOL刚把品牌价值讲完,KOC内容就直接切入转化,用户还没建立信任。

KOL agency 在节奏设计上,会采用:


-T-7天:KOL上线,做第一波认知锚定,引导用户了解品牌基调

-T+0天:KOC矩阵爆发,集中在评论区互动、私域触达、链接转化、社群推荐

-T+3~5天:用户反馈+二次分享启动,构建“用户也在用”的信任氛围

这样“KOL抬头看,KOC低头买”的节奏才成立。


KOC矩阵不是“量大管饱”,而是“分场景导流”

KOC合作很多时候被误解成“补量用”,实际上,在一套精细结构中,每一批KOC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工:

第一批:在评论区做陪跑,制造“用户共识”

第二批:进入私域/IG/Facebook群组,扩散场景落地

第三批:截取素材再投放广告,用“他人见证”做转化辅助

KOL agency 会用KOC构建“情绪分发+意见分发+转化辅助”的闭环内容结构,让内容多点投放但节奏统一。


素材剪辑逻辑不同,组合规划更重要

KOL视频适合做高质量剪辑、信息流广告、品牌主页挂载;

KOC内容更适合做“产品详情页短评”“购物车挂钩反馈视频”“社群直播片段”。

所以agency会提前将红人素材归档分类:

-品牌素材类(KOL)

-用户口碑类(KOC)

-再营销片段类(双方剪辑交叉)


这样的素材池结构,可以让品牌随时调用,精准嵌入各个平台的内容口。


最后说说

KOL和KOC不是互补,而是协作。一个说你是谁,一个说我为什么买。

真正能做组合投放的 agency,要有能力让KOL说得可信,KOC说得真实,最终用户听得进去。

你要的不是一群人发内容,而是一套能承接品牌从曝光到转化、从视觉到评论的完整内容组合系统。

内容不是叠加,而是配合。组合有结构,才有结果。

首图.png

映马传媒(InsMark | insmarkmcn.com—一家立足中国、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海外红人营销服务商,致力于为跨境品牌提供全球化的红人营销解决方案

公司始终以服务成就增长,专业决定效果”为理念,打造标准化流程与高度可控的项目机制。每一个环节,都以客户的商业目标为导向,确保内容落地,结果交付。

映马传媒是TikTok官方MCN机构更是TikTok资深生态合作商,多次帮助TikTok完成全球拉新与内容生态搭建。并长期与泡泡玛特、Temu、Anker、完美日记(Perfect Diary)、阿里巴巴、JMGO、CamScanner、Ulike、Govee等一线出海品牌合作。涵盖北美、欧洲、东南亚等重点市场,覆盖TikTok、YouTube、Instagram、Facebook等主流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