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刚起步、还没有用户基础和市场口碑时,最焦虑的不是卖不动,而是没人信。
你觉得自己产品够好,包装够用心,功能点到位,但发出去的视频、红人合作内容,看的人寥寥,留言也冷清。
不是内容不行,而是用户对你没信任感,连停下来看的意愿都没有。
这时候就要问自己:在没有品牌势能的阶段,如何通过内容把信任感一点一点“蹭”回来?
答案其实就藏在红人那句:“这是我最近真的在用的一款新产品。”
没有势能,就先借人设
品牌势能没有的阶段,最容易建立信任的方式,是“借力”。
借谁的?不是明星,不是大V,而是那些用户日常关注、日常看、觉得“她说话靠谱”的红人。
当红人不是在“代言”,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,自然地讲出一句:“我用了挺舒服的”,这就是信任感的起点。
不需要夸张,也不用急着种草,先让用户放下“这是广告”的防备心理,已经赢了一半。
海外网红营销服务商的任务之一,就是帮品牌找到这些“天然可信”的人设载体。
你是居家产品?找精致生活类KOC;你是护肤新品?找素人皮肤博主;你是宠物类?找日常发狗子日记的铲屎官。
你要的不是曝光力,而是信任入口。
先不卖货,先讲“为什么选它”
用户对一个陌生品牌最常有的心理是:你是哪个?你为什么来?我为什么要信你?
这时候别急着贴卖点,而是从红人口中给出使用理由。
不一定是多专业的数据,反而越“个人原因”,越容易拉近关系:
“我最近在找温和型卸妆产品,这个刚好不刺激”
“我有强迫症,不能忍家里乱,这个收纳架有点对我胃口”
“这东西有点贵,但我用完觉得还挺值的”
这些看起来毫无品牌高度的话,其实才是用户最愿意听的内容。
而这样的语境,是品牌自己拍内容永远做不到的,必须通过红人以“第一人称”来表达。
服务商真正的价值不是“素材转述”,而是帮品牌找对表达方式,找对说话人。
让红人变品牌的“第一批客户”
一个新品牌如果能让10个红人,在不同时间、不同角度下,表达“我愿意买它,我愿意再用一次”,那你基本已经在用户心里种下信任。
这就像餐厅刚开张,第一批吃饭的不是食客,而是邻居。你只要让周围人觉得“他家饭不错”,后面的人自然就来了。
红人不只是帮你说话,更是你前期“信任资产”的养成渠道。
他们本身就是用户,只不过是愿意拍、愿意分享、愿意表达的用户。
当你品牌在他们的内容里**从一个“合作”变成一个“推荐”**时,用户的心理门槛就已经被悄悄降低了。
内容没火没关系,用户“印象”最值钱
品牌初期内容表现不爆,是正常的。但只要你的视频、红人内容有记忆点、有可信感,那它就不是白做的。
有时候用户刷到一条短视频,当下没点链接,但一周后遇到类似产品需求时,会想起那句:“上次看到有人推荐这个。”
这就是信任延迟效应,它不会在你发内容的那一刻爆发,但它会在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出手。
而海外网红营销服务商要做的,就是在冷启动期规划出这一整套内容节奏,把“内容带货”转成“内容带信任”,提前抢占用户的心智位置。
别怕安静,用户在观察
你发完一条红人视频后,没点赞、没评论、没转化?不代表没人看到。
现在的用户,特别是海外受众,消费决策是慢启动型的,他们习惯先看、先存、先记,真的行动,往往在第3次、第5次刷到你产品的时候。
所以品牌在初期要做的不是“等爆发”,而是维持一致节奏的内容曝光和信任强化。
让红人说同一个调性、让视频有连续性叙事,久而久之,你在他们心里就从“路过的牌子”,变成了“值得一看的牌子”。
最后说说
品牌没有势能不可怕,没人信才是关键。
但信任这事,是可以设计的,是可以被内容、被红人、被节奏一点点建立起来的。
你不需要说服所有人,只需要说服那一批愿意听你讲的人。
记住一句话:你没有品牌势能的时候,就让红人替你发声;你还没占领市场,就先去占领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