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KOL营销:品牌在不同市场该如何定制KOL合作语言?

2025-04-24 14:43 Vincent

很多品牌在做海外KOL营销时,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投放、也不是没选人,而是——你让KOL说的话,在当地用户那儿根本“不对劲”。

一句“中国式安利词”直接翻译过去,原本想营造信任,结果反而被当成广告。一个高频词用错文化语境,不仅让人下头,还可能引发反感。

KOL带来的价值从来不是流量,而是“用他们的语言,把你的品牌说进用户的生活”。而不同市场的用户,对内容语言的接受度、节奏、情绪点,是完全不同的。真正有效的海外KOL营销,必须做的第一步,不是“发Brief”,而是“翻译文化”。


不同市场的语言,不只是“换语言”,而是“换表达方式”

品牌很容易误以为“我们做了国际化”,其实只是“把中文翻成了英文”,但没翻进语境里。

比如同样一句“使用一周,效果非常明显”:

  • 在美国市场,用户更倾向听到“Here’s what I’ve noticed after a week of trying this.”

  • 在英国市场,可能会变成“I wasn’t expecting much, but I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after a week.”

  • 在法国,表达则会偏感性,更注重体验,比如:“C’est devenu un rituel.”

三句话都在讲“一周后有感受”,但语气、情绪、预期管理完全不同。

你得明白:KOL不是在翻译你写的内容,而是在重新讲述你产品的意义。这才是文化适配的第一步。

pexels-photo-712513.jpeg



用户的“说话方式”,就是你该使用的品牌语言

做KOL营销,就是要走进用户的社交场。那你就得先听清楚,他们在这个场子里怎么说话、怎么打趣、怎么吐槽。

比如:

在美国,用户更吃“relatable”——我也有这种困扰、你不是一个人,这种情绪共鸣特别重要。

在东南亚,用户更在意“价值感”——产品便不便宜、是否物超所值,是很大决策因素。

在中东或北非市场,用户则更偏好“尊重+实用”,表达不能过于调侃或亲昵,而要体现“家庭友好”“专业可靠”。

这就要求品牌在做KOL Brief时,不能只讲卖点,而要明确“你希望KOL用什么风格、说什么调子、讲给谁听”。


一套Brief打全球,等于没有Brief

很多品牌为了省事,直接复制同一套合作框架在多个市场执行。结果就是:

内容看起来统一,其实“没有一个用户觉得是为我做的”;

明明产品很适合当地,却因语言调性错位,错过了连接机会;

花了预算,只得到“存在感”,却没有“信任感”。

海外KOL营销真正该做的是:每个市场单独建模,定制内容语言。

而语言的核心,不是词汇,而是人设+节奏+情绪点:

你说什么样的话,决定用户会不会听进去。说对了,是内容;说错了,是噪音。


品牌该怎么落地本地化内容语言?

  • 与当地KOL深度共创内容脚本

不是你写完给他们背,而是你提供结构,他们填入语气和表达习惯。

  • 建立“本地词汇池+表达风格库”

跟长期合作红人总结他们内容常用语、用户高频互动词,把这些变成品牌自己的语料包。

  • 用户评论区是灵感宝藏

去看那些互动量高的KOL内容,观众都在怎么评论、怎么提问、怎么复述产品亮点,那些就是你该抓住的语言方式。


最后说说

海外KOL营销不是“让红人说话”,而是“通过红人说对话”。文化,是影响点击和转化的隐形变量。你越懂他们的语言,就越容易走进他们的选择清单。产品可以标准化,但表达必须本地化。只有内容真正“说人话”,品牌才能走得更近、站得更稳。

首图.png